4-5齡幼蟲感染率最高,老熟幼蟲和3齡以下幼蟲不被感染。幼蟲蛻皮和活動進食增加感染的機會,幼蟲體內的微量元素、氨基酸組成對蟲草菌的侵染有影響。
冬蟲夏草寄主蝙蝠蛾幼蟲為乳黃色,頭殼紅紫色,一般生長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地帶。這里氣候多變,常有雨雪,氣溫在0-23℃,20厘米深處的地溫為5-75℃,空氣相對濕度為50%-70%,土壤含水量40%-60%。蝙蝠蛾幼蟲多分布于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環境潮濕的地勢和地貌上。1年中的7-9月土壤中都可找到該蟲,一般在土壤10厘米以下深處越冬。
容器為廣口瓶。培養料為菜園土加15%的泥土,或黃泥土加10%的泥砂。培養料的pH為6-7。將培養料充分拌均后裝瓶,不要裝得太緊,廣口瓶裝至瓶肩。裝完后集中在一起,放到蔭蔽的地方,用樹葉遮蓋每個容器口。將適齡幼蟲集中接種,接種過的幼蟲放入容器內,開始7天每天檢查,觀察幼蟲是否入土,是否已被感染,防止幼蟲爬出瓶外。到夏季7-8月扒開泥土,采集已長出子座的冬蟲夏草。
蝙蝠蛾整個生活史中,幼蟲期最長,至少經歷2年時間才能化蛹。扁輻蛾幼蟲主要取食莎草料篙草屬植物和蓼科珠芽蓼、頭花蓼、小大黃,以及豆科黃茋屬植物和薔薇科金臘梅等。飼養蟲草昆蟲可在野外飼養,也可在人工飼養室進行。可在自然或人工條件下栽培幼蟲喜食的珠芽蓼等植物,也可用配合飼料來飼養。
先制備蟲草菌子囊孢子懸浮液,用微型噴霧裝置把子囊孢子噴散到蟲草蝙蝠蛾幼蟲主體上。為了獲得較大的感染機會,還要在幼蟲的食物中混入蟲草菌菌絲體。一般可通過蟲體殼顏色的變化來判斷幼蟲是否已感染。幼蟲感染幾天后,主體的外殼會出現很明顯的褪色現象,由深褐色轉為淡黃色;已感染蟲草菌的幼蟲,動作逐漸遲緩,最終死亡僵化。將已接種的幼蟲放置到幼蟲自然生存環境中,讓蟲草菌利用蟲體內營養生長繁殖,長出子座,第2年夏天人工采集己長出子座的主體,即冬蟲夏草。
鹽酸硫胺素100毫克,核黃素25毫克,吡哆醇25毫克,泛酸鈣100毫克,對氨基苯甲酸25毫克,氯化膽堿100毫克,肌醇100毫克,煙酰胺100毫克,葉酸2.5毫克,生物素1毫克,蒸餾水500毫升,過濾滅菌后,取一定體積加入已滅過菌的培養基。
取蟲草尚未成熟且顏色正常的子座或具有外膜包裹的菌核,表面消毒后,在無菌條件下切去外層,再切取內部白色組織l毫米左右大小,壓碎后將碎粒涂于培養基表面, 20℃培養,一般4個月后可得到母種。
用無菌的不易透水的紙制小口袋,套于天然生長或人工栽培的尚未成熟的蟲草子座上,待子座成熟,子囊孢子彈射附著于紙袋內壁上。取附有子囊孢子的紙袋100個,浸于1:10的土壤浸液中(取土樣1000克,以采集到蟲草的土壤為好,加水1000毫升,高壓蒸氣121℃滅菌30分鐘,冷卻后雙層濾紙過濾,濾液酸堿度調至pH6.0),2小時后用小刀仔細把子囊孢子從小袋上刮出,收集于離心管中,1000轉/分離心10分鐘,棄去上清液,用無菌土壤浸出液離心洗滌5次,沉淀懸浮于土壤浸出液中,即為蟲草子囊孢子懸浮液。
感染蟲草的必須是有性生殖孢子,即子囊孢子;蟲草菌的分離方法有組織分離法、稀釋分離法等。稀釋分離法適用于蟲草子囊孢子的分離,可進行單孢分離。組織分離法最常用。
蛋白胨10克,葡萄糖100克,酵母膏1克,硫酸鎂O.5克,磷酸二氫鉀1克,瓊脂20克,蒸餾水1000毫升,維生素液20毫升。
室內設立多層木架立體栽培,每層用10-15厘米寬的木板在架的四周框住,并鋪上7厘米厚的砂土,砂土濕度保持在40%左右。將蟲草菌子囊孢子懸浮液適當稀釋,再將適齡幼蟲置于木架砂土層上,用噴霧器將子囊孢子懸液均勻噴散在蟲體上,用樹葉遮蓋。然后用孢子懸液噴灑樹葉,每天噴2次,連續噴2天。噴灑時間選擇傍晚、陰天效果更好。開始7天每天檢查,觀察幼蟲是否入土,并觀察幼蟲是否已被感染。至收獲季節(6-7月),翻開遮蔭物,采集已露出砂土面的子座和蟲體。
B.蛋白胨1%,葡萄糖10%,酵母膏0.1%,硫酸鎂0.05%,磷酸二氫鉀0.1%,瓊脂2%,蒸餾水1000毫升。
配方B有可能長出子座。將培養料按常規方法裝瓶或裝試管、三角瓶,菌種為人工培養蟲草菌菌絲體,接種后置26-28℃培養5-7天或更長時間。Kaiyun平臺 官方入口Kaiyun平臺 官方入口
本文為原創發表,并經云開網站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并請附上出處及本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