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畢節市的七星關區,李順江這個被鄉親們稱為“雞老倌”的人,正在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著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和諧。作為百誠養雞專業合作社的創始人,他的故事不僅展示了個人奮斗的力量,更為山區的生態產業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的靈感。
李順江出生于畢節市田坎鄉,2008年返鄉后成立了合作社,依托300畝的松林發展林下生態養殖。他發展出了獨特的“林草禽循環模式”,以“白腳土雞”、“藥焗雞”等為代表的特色產品逐漸走向市場。2024年,他的合作社已銷售土雞11萬只,年銷售額近千萬元,帶動了156戶農民的共同增收,戶均增收3000元,顯示了生態養殖的巨大潛力。
李順江的成功并非一帆風順。高中畢業后,他常常面臨收成不佳的困境,生活在五畝玉米地的政策束縛中。1998年至2000年,他在家中嘗試孵化雞苗,屢屢失敗,但始終沒有放棄。
2005年,李順江在廣西學習養殖技術,受到《生態養殖技術》一書的啟發,決心回鄉發展生態養殖。2008年,他揣著8萬元啟動了合作社。然而,剛剛成立的合作社遭遇了嚴峻挑戰,甚至在禽流感期間幾乎面臨破產。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與市場考察,他發現本土土雞相比肉雞具有更高的抗病能力,迅速轉型開始養殖土雞,成功走出困境。這樣不但保護了生態環境,還推動了村里的經濟發展,合作社逐漸崛起。
李順江的養殖模式不僅注重雞的健康成長,同時通過“雞糞養樹,樹蔭護雞”的方式,使得山林生態系統得以良性循環。他的合作社所覆蓋的300畝林地,提供了豐富的蟲草飼料,使得農戶的投入大大減少,養殖成本明顯降低。
到2024年,合作社的11萬只雞中,尤其是高端的“藥焗雞”銷售熱火朝天。而相比傳統飼料養殖,林下放養的雞通過攝取自然食物,肉質更加鮮美,市場需求日漸升高。
李遠剛是參與合作社的一位農戶,從單純種植玉米的歷史中轉型為養殖雞,使他的年收入達到6萬多元,成為了致富的典范。通過雞糞堆肥,可以用自然的方式耕作,不再依賴化肥,提升了土地的肥力和作物的產量。
盡管合作社逐漸走上了正軌,李順江依舊面臨資金的瓶頸。他不愿意為短期利益而犧牲生態,面對外界的高密度養殖提議,他堅定拒絕:“寧可慢發展,也不能毀了生態本。”他深知,生態的建設與保護重要性遠大于眼前的利益。
展望未來,他希望通過更完善的產業鏈建設,進一步提升養殖的規模與效益,助力更多農戶致富。
李順江的故事不僅是生態養殖的成功實踐,更是一種生活理念的體現。在他的帶領下,田坎鄉的農民們正在改變傳統種植帶來的貧困,通過合作社的運營,汲取著祖輩傳承的智慧,形成了一個充滿希望的生態經濟圈。這樣的模式值得全國各地借鑒,為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參考。
李順江和他的“雞老倌”稱號已經成為了生態產業的一個縮影,期望更多的人能從中汲取靈感與力量,讓綠色順利航行在美好的未來藍圖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為原創發表,并經云開網站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并請附上出處及本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