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綠意漸濃。當春風再次拂過西藏高原的時候,拉薩市的山水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近年來,拉薩市秉持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邁出了一條將生態建設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新軌跡。這不僅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更是一條能夠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創新之路。
2024年,拉薩市在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之間建立了有機聯系。一項項的重大工程如南北山造林綠化和城市道路綠化提升等工程,正是拉薩市生態與經濟發展的具體實踐。為了更好地推動生態建設,拉薩市創新實施了“林業項目+就業幫扶”模式,充分調動當地農牧民參與到造林綠化、后期管護等環節中。通過這樣的方式,拉薩市不僅在生態環境上取得成效,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全年累計帶動就業213萬余人次,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成功實現了7.65億元的經濟增收。
“種下生態林,長出致富果”,這句口號已成為拉薩生態振興與經濟繁榮的真實寫照。在這條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拉薩市為11598名生態護林員帶來了年均5705.6元的增收。這一切,標志著拉薩市在實現“家門口就業、綠蔭下致富”的過程中,正乘風而起,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在確保生態紅線不被觸犯的背景下,拉薩市充分研究并利用本地的林草資源,探索和建立起“保護性開發”的新機制。2024年,經過科學的蟲草資源普查和規范采集管理,拉薩的蟲草產量達到了1040.79千克,順勢帶動了群眾一共增收1.45億元,同比增長了38.1%。
這一成就,不僅顯示了拉薩市在生態與經濟內生關系中的深遠意義,也表明資源的合理利用將激活更為龐大的綠色經濟引擎。它促使更多的人去關注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恢復,讓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相輔相成。
面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需求,拉薩市還通過制度創新,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促使林草資源的管護與農牧民的利益深度結合;全面推進林長制改革試點,建立起覆蓋市、縣、鄉、村的生態治理網絡;同時創新實施“分片包保、蹲點督導”制度,讓專業技術力量真正服務在農民的生產過程中。這些制度改革的措施,就像一劑催化劑,激發了鄉村內部的發展動力。
目前,拉薩市已經建立了13個自然保護地,總面積達81.89萬公頃,濕地保護率達到了7%,這使得生態屏障牢牢支撐著振興發展的根基。在“十四五”收官的關鍵時刻,拉薩市將重點推進國土綠化提質增效的工程,計劃實施19條生態廊道建設以及6個口袋公園的提升,力圖通過“見縫插綠”、“立體增綠”等創新措施,Kaiyun中國 官方網站讓城市與鄉村綠化實現更加有機的銜接,最終形成“城在林中、村在綠中”的全域生態格局。
今年剛結束的2025年拉薩市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標志著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拉薩實踐再度揭開新篇章。在這片高原土地上,從荒山披綠,到產業興旺,從生態護林到智慧管林,拉薩市以生態振興為抓手,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振興之路。無論是在經濟發展上,還是生態保護上,拉薩市的探索都給其他地區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與啟示。在未來的日子里,拉薩會繼續努力,Kaiyun中國 官方網站推動更多的生態樂章在這塊神圣的土地上譜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為原創發表,并經云開網站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并請附上出處及本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