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西欽州港一路行船北上至遼寧大連港,間或幾次停靠補給——為期62天的海上實習,胡佳杰第一次登上集美大學的教學實習船“育德輪”,真正把本科所學的理論知識用于實踐。
“育德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教學實習船之一,最多可滿足143名師生同船學習和實習。如今,胡佳杰是集美大學航海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回憶起本科那段實習時光,他仍感驕傲。
2013年,集美大學航海學院航海技術專業獲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改革以來,航海學院結合學生興趣和行業發展,先后開辦了“英才班”“卓越班”和“智能航海班”。
余弘霖是智能航海班的畢業生,2024年本科畢業入職廈門海隆公司。今年6月,他正準備參加見習二副的評估考試。“我們班的特點是增加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智能通信等相關課程。”他介紹,海運業智能化發展是大勢所趨,學生在校期間盡早接觸相關技術知識,未來工作上手更順、就業競爭力更強。
余弘霖還提到,“海投式”招聘會容易讓學生迷茫。航海學院與業內許多優質企業聯系緊密,企業宣講針對性和互動性更強。他入職廈門海隆公司前,先在學院里聽了宣講會,向用人企業咨詢工作信息,后又跟學院老師去公司實地了解情況。
為讓學生盡早對行業有清晰認知,航海學院還設立了“雙導師”制,根據學生專業邀請有相關經驗的行業精英給學生提供實踐指導。廈門泛海國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的船長譚維濤是航海學院一名企業導師。他重視對學生團隊意識和責任感的培養,以及對最新國際公約法規的追蹤學習。
有時,譚維濤會請公司船員從海外不同國家的港口與學生進行視頻通話交流,讓學生們對未來工作場景具體可感。
設置多元化班級,與行業“骨肉相連”,這些都是航海學院“多維度、立體化”培養體系的重要部分。此外,張鋒還提到,學院把自主研發的航海模擬器用于專業課程實操,讓學生模擬真實航行綜合訓練,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項賽事,以賽促學。Kaiyun網站
本文為原創發表,并經云開網站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并請附上出處及本頁鏈接。